留言板

发送

家电行业钣金智慧工厂来解决

  • 时间:2021-08-24 14:11:57
  • 来源:

前言

随着当代人类生活水平的高速发展,家用空调早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为千家万户送去清凉与温暖,而商用空调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也是令人瞩目的,按照国际标准规定,3HP(匹)以上的空调机组统称为商用空调,它在世界上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了,在国内也应用了20多年时间。近些年来家用空调领域频繁的价格战连绵不断,家用空调的利润不断创出新低,商用空调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引起了众多空调业巨头的关注和持续投入,商用空调领域已然成为各大空调品牌新的战场,无论是大金、约克、开利、三菱、麦克维尔等国外品牌,还是格力、美的、海尔、奥克斯等一众本土品牌,都对这个巨大的蛋糕虎视眈眈、寸土必争。

目前,普遍家电行业生产车间操作人员的工资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逐渐水涨船高,已成为其产品成本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大部分企业目前采用的人工操作机床设备的传统生产模式、仓库与设备之间通过人工周转的传统物流模式、生产加工过程中产品生产进度不透明和设备利用率低的传统管理模式,已成为生产管理中无法规避的痛点,如果不彻底扭转其生产工厂现有的传统模式,那么在商用空调行业的激烈军备竞赛中必然会失去先机。传统生产模式中人工成本高、设备利用率低、生产过程管理难等等这些痛点,都成为行业内迫切设立商用钣金智慧加工工厂项目的巨大动力。

钣金智慧工厂不仅是行业中夺取与同行竞争中主动权的一个重大举措,更是在钣金加工行业,使用钣金智慧工厂挑战传统生产制造模式的一个契机,从而进一步推动钣金加工行业的技术变革。

一、解决方案

澳门新葡萄新京6663在钣金智慧工厂项目中使用一体化解决方案来分别解决原有生产模式中的顽疾:

1、采用智能化板材多列库放置在钣金智慧工厂的中央,替代原有的分布式的仓储物流模式,将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储存在智能化板材多列库中,由仓库管理系统(WMS)统一调配管理,并通过AGV、RGV等方式对各个设备及钣金后道工序进行物料输送,保证物流过程中智能化、无人化、高效化和集成化。

2、采用冲剪复合线配合自动上下料及码垛装置替代人工操作转塔冲床,采用激光切割机配合自动上下料及分选装置替代传统的下料方式,采用澳门新葡萄新京6663智能折边机配合自动上下料装置替代原有的人工操作数控折弯机。通过自动化上下料、码垛配置自动承接多列库输送的物料,自动生产加工,并将加工出的零件进行码垛,自动输送回多列库,大大提高了生产加工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基本摆脱了对传统操作人员的依赖,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无人化,鱼刺同时,通过钣金工艺的变革,使用冲剪、激光切割、智能折边等新的加工工艺,大大改善了产品质量和加工效率。

3、采用澳门新葡萄新京6663智能化MES(制造执行系统)系统对生产加工过程进行管控,替代以人为中心的传统生产管理模式,MES系统与原有的ERP系统进行对接,承接ERP的生产订单信息,并与PDM系统、CAM软件、WMS系统等智能化系统进行有机的配合,对整个钣金工厂的生产加工过程进行管控,从生产任务的下达到加工过程的监控、再到生产完成的报工及生产加工数据报表的生成、质量系统的管控等等的生产过程,全部由澳门新葡萄新京6663智能MES在井井有条地进行管理,将生产管理人员的工作变得系统而又轻松,把生产管理过程变得透明、高效,把设备管理也变得更加简单方便。

4、通过澳门新葡萄新京6663在钣金智慧工厂中机床生产设备、物流仓储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的高度集成,替代原有的孤岛式的生产信息通讯模式,让钣金智慧工厂中的信息流在钣金机床、物流、管理系统之间畅通无阻,对于原有的无法进行信息交互的一些焊接、喷涂等后道工序的老设备,采用了喷码、扫码的方式进行兼容,实现工件信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共享。

二、实现收益

澳门新葡萄新京6663的钣金智慧工厂项目,实现了商用空调生产线彻底的技术升级。通过钣金工厂物流系统的重新整合,在大幅度提升其机床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情况下,采用智能制造管理系统与所有的钣金加工设备、物流管理系统高度集成整合,实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的目标:

  1. 生产过程自动化、无人化,降低了对生产人员的依赖,大大降低了工厂的人数。
  2. 对生产工艺进行变革,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了生产加工效率与原材料的利用率。
  3. 对工厂中物流、信息流进行重新架构,将机床设备、物流系统、生产管理软件高度集成化,对生产管理变得透明、高效,在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大大地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

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导致了短时间内的用工荒,时至现在很多企业仍处于没有完全复工的情况,生产状况及产品交付情况实在令各个企业的高管忧心,澳门新葡萄新京6663钣金智慧工厂,在面对复工难、用工荒的情况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行业的竞争中抢占了先机。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固然是一场灾难,但也能让各位生产型企业高管在灾难面前重新反思现有生产模式的一个契机。